在苏州市虎丘山景区,秋日风景不止于千年古塔与层林尽染,更凝练于一方方精巧的盆景之中。在虎丘万景山庄,一盆盆苏派盆景,也正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江南园林艺术的千年传承。当2500年的虎丘山携着千年盆景艺术屹立于世人眼前时,它们共同书写着一段关于文化与自然交融的传奇故事。
被誉为“立体的画、无声的诗”的盆景艺术,让广大市民游客得以在一尺盆盎间,窥见自然与艺术的完美交融。

千年技艺,一脉相承
中国盆景历史悠久,是世界盆景艺术的发源地,各盆景流派间多姿多彩,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,苏派盆景资源丰富,气候、人文环境皆宜,为苏派盆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。
苏州人爱盆景是有历史的,而虎丘山自宋代以来就是苏州盆景花木的传统培育之地。宋代杜绾在《云林石谱》中写到苏州人爱昆石,将其“或栽植小木,或种溪荪于奇巧处……互相贵重以求售”,道明了树石盆景在苏州民间的兴起状况。也正因为本地浓郁的氛围和雄厚的实力,不断促进苏州盆景的发展,使其发展为中国盆景的重要流派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,在近代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、朱子安的推动下,苏派盆景蓬勃发展。1962年,苏州慕园开辟了第一个集中栽植、展示、交流的盆景园,由朱子安、朱永源父子等人从拙政园、狮子林、留园等处收集盆景至慕园,并采挖野桩素材进行制作,使慕园的盆景规模空前庞大。1979年,苏州市政府决定在虎丘山东南麓原东山庙旧址处新建万景山庄,辟为专门栽培、展示、交流苏州盆景的场所,使虎丘胜景与盆景艺术相得益彰。1982年10月1日,万景山庄正式对外开放,时已80高龄的朱子安担任盆景艺术顾问,其子朱永源负责技术工作,苏州盆景又得到新的发展。

40年过去了,万景山庄已成长为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国有盆景专类园,是苏派盆景最集中的展示区,也是世界了解苏派盆景的重要窗口。2010年,万景山庄水石盆景展区、赏石馆相继改造完成,丰富了盆景陈列品种,增强了展示观赏效果。2011年10月,“苏派盆景技艺”被列入“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;同年11月,万景山庄内建成了江南第一座盆景专业馆——“苏州盆景历史文化陈列馆”,全面系统地展示苏州盆景的历史文化、技艺佳作、大师名家风采。
方寸之间,自有天地
漫步于万景山庄,仿佛步入一个微缩的江南天地。园内收藏和展示的300余盆精品,涵盖了松、柏、榆、梅等各类树种。这些盆景,或苍劲雄奇,或潇洒清秀,无一不体现着苏派盆景“粗扎细剪”的核心技艺——通过金属丝的蟠扎勾勒出树木的骨架与神韵,再辅以精心的修剪,让每一片枝叶都呈现出自然生长的姿态,达到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艺术境界。

“一盆优秀的盆景,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世界。”从事盆景养护工作二十余年高级园艺师杜平师傅介绍道“你看这盆雀梅,树干虽仅盈尺,却虬曲有力,树冠丰满,营造出了一种旷野古木的沧桑感。这背后,是园艺匠师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心血与等待。”
记者在现场看到,游客们在一盆名为“巍然侣四皓”的圆柏盆景前纷纷驻足拍照。其枝干如游龙盘绕,叶片层叠似云片,充分展现了苏派盆景严谨的构图与生动的气韵,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,不仅为欣赏美景,更将其作为一堂生动的自然美育课。

文化传承与时代新声
据悉,虎丘山风景区不仅是苏派盆景的展示窗口,更是其保护、研究与传承的重要基地。景区定期举办盆景制作大师的专题讲座与现场演示,让这项古老技艺从“可观赏”走向“可理解”、“可触摸”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和活动,让更多人,尤其是年轻人,了解并爱上盆景艺术。”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盆景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,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它能给人带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敬畏。”

这个秋天,当您漫步虎丘山,在感叹古塔的雄伟与秋色的绚烂之余,不妨移步万景山庄,静心品味这一方方咫尺之间的乾坤。那里,有被岁月精心雕琢的生命,更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。
|